您当前的位置:安康市应急管理局 专题专栏 >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 > 正文内容

新一轮退耕还林的汉滨样板

作者:发布时间:2018-07-31 11:17
 汉江在陕西省安康市境内蜿蜒奔流340公里,这一区域承担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66%的供水量。

地处汉江之滨的安康市汉滨区,既是重要水源涵养区,肩负着“一江清水送京津”的重大政治责任和使命,又是陕西11个深度贫困县区之一,民生改善要求迫切,脱贫攻坚任务繁重。

在保护水源与发展经济的抉择中,汉滨区创新理念机制,把退耕还林办成了一项生态经济主导产业,探索出了一条生态美、产业兴、百姓富的新路子,为新一轮退耕还林创造了一个亮点纷呈的鲜活样板。

退耕还林培育生态产业

水源涵养区工业发展受限,倒逼汉滨区在山上做绿色文章。

从1999年到2014年的15年中,汉滨区抓住机遇,完成退耕还林23.67万亩,在2014年启动新一轮退耕还林以来的4年中,又一举完成退耕还林20.7万亩,为发展生态产业打下了坚实的生态和资源基础。

在新一轮退耕还林的示范带动下,全区新建各类经济林果园60余万亩,林业产业面积达到158万亩,其中核桃47.96万亩、茶叶16万亩、油茶15万亩,建成了陕西省最大的县域林业产业基地,农民人均林产面积达到1.5亩。

截至2017年,全区林业产业示范园区达到102个,其中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、市级园区32个;建成茶叶示范镇4个、核桃示范镇7个,千亩示范村140个、百亩专业户398户,产业合作社191个、林业企业76家;组建了汉滨区茶产业联盟和核桃产业联盟,完成茶叶品牌整合,陕茶1号成为全省重点推广的茶树品种和茶叶品牌。

三包一带推进退耕扶贫

通过这些年的实践,汉滨区的决策者们意识到,退耕还林在生态扶贫中具有独特的优势。因此,他们把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向贫困村覆盖,产业建设向贫困村聚集,将46个重点贫困村全部纳入退耕还林和后续产业项目建设范围,实行整村推进连片发展,带动了25个镇、46个村产业发展和脱贫致富,贫困户获得的退耕还林政策性补助就达1.65亿元。

通过退耕还林,各镇村采取“党支部+合作社+园区+贫困户”和“公司+园区+合作社+基地+贫困户”等模式,推行政府包抓、企业包建、合作社包联、园区带动的“三包一带”联户退耕机制,建设发展了一批林业园区,帮助贫困户土地流转得到租金、园区就业得到薪金、资金扶持得到股金、订单生产得到定金,促进贫困户稳定增收、稳定脱贫,全区8600个贫困户2.46万人与林业经营主体建立了稳定的利益联结关系。

从部队退伍回乡创业的谢贤丙,在双龙镇谢坪村流转1000多亩土地实施退耕还林,种植茶叶500亩、魔芋800亩,建设现代产业园区,成立茶叶农民专业合作社,带动86户农户219人脱贫致富。

经济杠杆撬动市场主体

退耕还林既是生态建设,也是民生工程,更是一项经济活动。

汉滨区通过深入调查研究,制定出台激励奖补政策,放活农民“三权”,通过“以奖代补”的形式,调动市场要素向林业建设聚集,放大了财政投资和政府高位推动的双重效应。

汉滨区在保证农民土地承包权、林地产权和利益分配权不变的前提下,充分保护退耕农户权益,让企业的资金、市场、管理优势与退耕户的劳力、土地、资源优势深度融合。企业通过土地流转盘活退耕农民土地6.65万亩,退耕户每年每亩稳定地获得350元以上的土地流转收益,业主也在土地流转中吃了定心丸,可以放开胆子办企业、甩开膀子建产业。

近年来,汉滨区投入林业建设资金3.9亿元,撬动林业社会投资8.65亿元,建成了31个退耕还林产业园区。

机制创新引领园区发展

汉滨区坚持“政府引导、农户自愿、稳步推进、培植产业”的原则,村支部组织农户建立合作社,按照一镇一业一品、一村一社一园的格局,促进退耕还林集约化发展,探索出联户退耕模式。

汉滨区林业局局长杨佑金介绍,联户退耕主要有两种模式:一种是社员以土地入股,由合作社集中连片建立林业园区,走联户经营的路子;第二种是农户流转土地,采取“企业+基地+农户”的利益联结,由业主承包造林发展产业园区,走企业化经营的路子。

汉滨区新一轮退耕还林20.7万亩面积中,实行联户退耕的占到52.2%,退耕还林产业园区面积达到8.97万亩。在园区引领下,农村面貌发生巨大变化,山下建社区、山上建园区,农民摇身一变成为产业工人,联户退耕让农民的收益更加稳固。

安康市荣华生态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投资6000万元,在洪山镇双柏村一带建立了茶叶园区,当地100余名村民在园区务工,2017年底兑付村民土地流转金和园区务工费近300万元,园区也得到了稳步发展。

真心实意创优投资环境

在推进工程建设过程中,汉滨区坚持“一把手”挂帅,区里和各部门领导亲自跑部门争项目、跑企业拉投资、跑乡镇搞协调、跑园区抓管理,用真心实意感动企业踊跃投资退耕还林产业建设。

通过招商引资、扶持龙头企业、发展合作社以及培育职业农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,汉滨区培育了一批新型经营主体,兴办了一批产品加工和营销企业,延长了产业链条。

近年来,汉滨区共培育核桃、茶叶龙头企业32家,引进工商企业30余家,发展林业专业合作社368家。市、区82家民营企业进入汉滨区,共融入社会资本19.7亿元,实现林业产业增加值23.3亿元,解决了近15万余贫困人口的发展难题。

区政府创优投资环境,企业出资包建基地,合作社组织联合群众,退耕还林产业让生态与经济紧密地融合在了一起。

高位推动凝聚各方力量

汉滨区采取行政高位推动,着力统筹发改、财政、林业、国土相关部门,形成工作合力,齐抓共管共同推进。

国土部门全力以赴保障建设用地,只要符合退耕还林的地类都可以先退后调;林业部门采取包抓项目、包联企业的形式,扶持企业投资建设退耕还林基地;镇村负责组织协调,为业主创造投资环境,为项目开展服务指导,为园区合作社负责出资担保,为退耕户安置就近就业。

在退耕还林任务落实和工程设计中,林业、国土、镇村干部密切配合,将退耕还林政策和区委、区政府的工作举措向群众讲解透彻,充分调动群众积极性,自觉自愿将土地流转承包给园区企业,或者加入合作社,成建制地组团开展退耕还林产业建设。

最近,汉滨区政府与安康市签署了一份山林经济发展示范区合作协议,明确到2020年,汉滨区林业综合产值将达到70亿元,农民人均林业收入将超过5000元。

汉水之滨万山青,一江琼浆送京津。汉滨区以创新理念抓退耕还林,他们退出来的是绿水青山,还给百姓的是金山银山,送给京津人民的,则是融入秦巴山区深情厚谊的一泓清水。